2014年,全國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、20億條編織袋、55.84億個塑料袋、21億個封套、67億個包裝箱、114.5億米膠帶、20.1億個內部緩沖物。
一年一度的“雙11”又來啦。這個被稱之為“購物狂歡節”的日子每年都創下了不朽的神話。根據國家郵政局的預測,今年“雙11”期間(11月11日至16日)全行業處理的郵件、快件業務量將超過7.6億件,最高日處理量可能突破1.4億件。
可是,“剁手的親們”,在你們打開包裹的那一刻,想過該如何處理這些包裝嗎?
隨著“收快遞”成為“新常態”,尤其是去年成功登頂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后,不論是管理部門,還是普通消費者,對海量快遞包裝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趨關注。
國內快遞包裝的產業究竟有多大?現狀如何?每年的使用量有多少?快遞企業在綠色包裝、環保節能方面都有哪些嘗試?
2014年全國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
11日,國家郵政局發布了《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報告”)。報告給出了一些數據也頗為驚人。
報告指出,國內快遞領域的包裝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大類:快遞運單、編織袋、塑料袋、封套、包裝箱(瓦楞紙箱)、膠帶以及內部緩沖物(填充物)。
不得不承認的是,快遞市場的飛速發展,極大地帶動了下游包裝生產企業的發展,包括快遞運單、封套、塑料袋、編織袋、包裝箱等物料耗材,一個以快遞包裝為核心的產業正在集聚和形成。根據快遞企業、供應商企業提供的數據,由快遞拉動的下游包裝產業總體規模已經在百億元之上,直接拉動上萬人就業,行業共振效應日益凸顯。
以國家郵政局統計的2014年全年139.6億件的快遞業務量為基數,2014年,全國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、20億條編織袋、55.84億個塑料袋、21億個封套、67億個包裝箱、114.5億米膠帶、20.1億個內部緩沖物。
報告表明,問題最為突出、污染最為嚴重的是膠帶、塑料袋以及塑料填充物。鑒于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與現狀,這三類包裝無論是在可降解、循環等環保材料的使用上,還是在回收、處理與再利用上,均存在難以克
服的困難。
快遞企業已開始綠色行動
10日深夜,為備戰“雙11”,各個快遞企業的運轉中心都是燈火通明,數以萬計的包裹在傳送帶上運行著。
“這些包裝箱很多都是二次使用。”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事實上,為降低運營成本,多數快遞公司都對廢舊編織袋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循環使用,或組織回收處理。
“目前雖然沒有針對封套的回收利用,但封套的循環使用已經開始引起快遞公司的重視;包裝箱的回收與再利用仍以廢品回收站為主。”國家郵政局宣傳中心外聯部副主任王毅說。
據介紹,全峰快遞使用塑料中轉箱替代編織袋來完成中轉任務。一個塑料中轉箱的使用壽命平均為3-4年,而且能有效抑制暴力裝卸現象,避免運輸過程中快件的擠壓,拓展了快遞公司接件范圍。
順豐在中轉場正逐步以可重復使用的帆布袋代替編織袋。根據測量,一條帆布袋的成本為15元左右,相較于1元左右/條的編織袋,兩者的采購成本雖然差距很大,但一條帆布袋能夠重復使用約20次,平均成本可以降到0.75元/條。
實際上,早在2015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上,全國政協委員、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工作報告中就指出要建設綠色郵政。
在他看來,綠色郵政就是要通過減少收寄、分揀、封發、運輸、投遞等各個環節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消耗,實現郵政業“低污染、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能、高效率、高效益”發展。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推廣環保技術材料,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,使用可循環利用的包裝材料以及可降解的物料輔料,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。創新生產模式,積極開展物料輔料的回收使用。
快遞綠色包裝
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
雖然快遞企業摩拳擦掌,國家郵政局也積極推動,但要實現快遞包裝的綠色轉型依然任重而道遠。
報告認為,快遞綠色包裝不是割裂的存在,而是一項復雜的、多變量的系統工程。在這條龐大而繁瑣的產業鏈上,既涵蓋了包裝物料供應商、快遞企業、電商平臺與商家等多個從業主體,也關系著成千上萬的消費者。同時,主管部門的引導與監管、相關單位的參與和支持也不可或缺。因此,在快遞業推行綠色包裝絕不僅僅是某一個主體單元的責任,而是一項長期的、需要多方共同參與的工程。
因此,報告建議要從做好源頭把控、提升環保意識、建立回收體系、推行新興技術、加強監管力度五個方面入手實現快遞包裝的綠色轉型。
報告問卷調查顯示,79.69%的快遞員表示愿意配合快遞包裝回收工作。其中,69.07%的快遞員更傾向于定點回收的回收模式,20.31%的快遞員更傾向快遞員上門回收。
“雙11”之際,國家郵政局新聞宣傳中心攜手參與報告調研的國內16家品牌快遞企業聯合發布“綠色宣言”,號召社會各界共同攜手,積極參與到發展快遞業綠色包裝的行動中來,以更好地履行地球公民的神圣職責。 |